

前因
Antecedent
在居家環境中,也能運用一些技巧創造對孩子有意義的學習機會,有意義的活動對孩子來說學習效果較好,例如將每天的例行活動(遊戲、吃飯、洗澡等等)時間增加5~10分鐘,
透過例行活動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機會,並幫助孩子類化技巧到新情境。
-
透過以下技巧,也能增加孩子的參與度,促進孩子與父母間的互動。
設定可預期的固定行程
透過和孩子建立日常的固定時程,可以幫助孩子預期接下來要做什麼,
不僅可以減少孩子突然爆發情緒的程度,也能增強參與度。
設置「遊戲區」
設置一個有範圍限制的遊戲空間,包含視覺或物理性的分隔,這樣做可以排除使孩子分心的物品,讓孩子專注在眼前進行的互動、使孩子和家長更接近,凝聚孩子的參與度。
這個遊戲空間的種類必須配合孩子的特性,一要互動就跑走的孩子需要明確的物理界線、並阻絕可以跑走的走道;可以耐著性子坐得住的孩子,則可為他設置一個專屬的位子。
限制讓孩子分心的事物
互動過程中,希望孩子能夠專注在家長身上,任何其他刺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。
視覺刺激如:牆上的畫像、其他玩具、光線變化等等;聽覺刺激如:音樂、他人說話、電器聲響等;嗅覺刺激如:香水、煮飯等。
請家長觀察什麼樣的刺激特別容易使孩子分心,在進行遊戲時盡可能移除該刺激,能夠幫助孩子專注在互動過程,更有效吸收與學習。
輪替玩具
把家中的玩具分組,每段時間(2~3週)只給孩子一組玩具,再交替更換。
如此可以幫助孩子維持對玩具的興趣、增強參與度,對於更進階的孩子,能夠學習變化不同的玩法。
請把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分散在每組中,孩子才不會完全失去興趣;可以運用孩子特別喜歡的幾樣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,去做引導和變化。
孩子會對環境與事件做出回應,誘發孩子做出行為的事件或情境叫做「前因」。
我們可以在互動中運用「暗號」,也就是「創造前因」,提供孩子回應的機會。
提供一個聲音、字詞或片語,甚至是直接命名一個物體/活動,引導孩子產生口語回應。
對於剛學習溝通的孩子,建議直接講出希望孩子說的詞句,例如:「推車車」;而對於溝通能力較進階的孩子,我們可以給予一個暗示,引導孩子完成語句,例如:家長說「推…」,預期孩子說「車車」。
口語示範(直接或開放性)
使用口語暗號
指令
當想要引導孩子產生非口語的回應時,可提供直接的指令。
舉例:若想要孩子做出餵娃娃的行爲,直接對他說「餵娃娃」;若想要孩子把垃圾丟掉,直接告訴他「丟掉垃圾」。
問題
使用此類暗號的前提為,孩子能理解問題,並做出口語或非口語回答的 適當回應。問題盡量直接、明確,可以提供二選一的選項(例:「你要玩球,還是看書?」),或開放式問題(例:「你要什麼顏色的球?」),避免太複雜的問題,一次問一件事。
連續太多問題對某些孩子來說會是壓力,而使孩子脫離互動,
因此也要搭配其他方式來創造孩子回應的機會。
適用孩子:
剛開始學習溝通
適用孩子:
溝通能力進階
評論
我們可以「描述一個情境」來誘發孩子的自發性回應。這種方式比較抽象,
必須使用「簡單的語言」,並確認孩子注意力在你身上。
舉例來說:我們可以把玩具停車格放在孩子平常放車子的旁邊,期望孩子把車子停到停車格內。若在這樣的情境下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,我們改用「評論」,說「停車格是空的,他需要一台車」。
【如何使用 評論 】
使用非口語暗號
使用非口語的行為,如:指、手勢、示範,或搭配口語示範,可以誘發孩子相對應的自發性行為。
手勢或遊戲方法
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大人特定的手勢,或玩具的新玩法,學習更複雜的溝通技巧及遊戲方法。這也是一個誘發孩子自行創造新玩法的方式。
若孩子喜歡將小車子前後滑動,家長可以示範將小車子「滑下斜坡/加油/停到停車格」;讓孩子模仿新玩法,以誘發新的遊戲行為。
【使用非口語暗號】——手勢或遊戲方式
使用預期性的臉部表情
為了鼓勵孩子自發性地用語言表達,在期望孩子講話時,避免自己先講話,因為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更依賴我們幫他表達需求,使孩子更難以自發性的發聲。
我們可以使用預期性的臉部表情,來暗示孩子,等待孩子回應。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孩子注意大人的表情暗號,理解這些表情連結的意義,進一步做出反應。
例如:當孩子伸手要玩插座,大人做出生氣的誇張表情,並搭配「不可以!」,
來制止孩子的行為;下次孩子再玩插座,我們就可以試著運用表情暗號,來暗示孩子停止行為。
或是當孩子要去櫃子拿麥克筆時,刻意擋住門,用示意的眼神看向孩子,
等孩子說出「幫忙」或是「筆」等詞彙以後,再讓他得到物品。
運用這個方法,同時也會讓孩子更熟悉這些表情代表的意義,進而幫助孩子理解日常的社交提示。
我們要能夠讀懂對方的表情與情緒變化,才有辦法在互動中做出適合的回應。
對於有情緒障礙的孩子,解讀表情與情緒是比較困難的,當孩子還無法察覺大人的情緒反應,除了放大表情變化,運用比平常更誇張的表情,來幫助孩子更容易注意到這些線索,一開始也可以搭配簡單的口語暗號提示,來幫助孩子學習表情暗示的意涵,例如:暗示的表情搭配「我們要說⋯⋯?(等待)」或是生氣的表情搭配「不可以。」
情境
情境也可能誘發孩子溝通,例如孩子需要請大人協助開門。可以藉由設置一個未完成的情境、或是在孩子取得物件的途徑中設阻礙,誘發孩子運用語言請求協助、與我們進行溝通。
舉例來說:把玩具或零食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,使孩子請求協助;給孩子一點點零食,誘發他請求更多;畫畫時,把筆放在另一處,使孩子請求給筆,才開始畫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