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什麼是ABC行為模式?
什麼是 ABC行為模式?

首先,我們必須了解行為如何產生,才能有效加入訓練技巧,去強化或減弱行為發生的頻率。「ABC行為模式」運用  (A)前因 → (B)行為 ↔ (C)後果  的機制來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因果關係。

  • 01
  • 02
  • 03

例如:看到果汁(A前因)→表達想喝果汁(B行為)→媽媽給孩子果汁喝(C後果)。以此為例,孩子會學習到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得到媽媽的「回應」,需求能被滿足,往後想要喝果汁時,便會用這個方式表達。

孩子會對環境與事件做出「回應」,而這個「回應(B 行爲)」會跟隨一個「C後果」。

孩子的「B行爲」會被增强、減弱或保持不變,取決於它所導致的「C後果」。

當孩子大哭大鬧要喝果汁(B行為)→媽媽不給予喝果汁(C後果)。在這個情境下,孩子用不適宜的行為表達,媽媽選擇的回應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,會幫助孩子理解這樣的行為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回應,則此「後果」會減弱此「行爲」再次出現的頻率。

當孩子表現出不適宜的行為,我們可以選擇不回應需求,緩和孩子情緒的同時,引導孩子用較好的行為表達,循序漸進予以回應(例如:做到一部分就給一點獎勵等等),幫助孩子學習並養成什麼樣的行為表現是好的、什麼是不適當的。

當後果在行為之後立即發生,孩子更能夠明確連結兩者之間的關係,後果對於行為的影響會更明顯。

​訪客人數

臺大物理治療學系 

幼兒行為研究室

吳晏慈

​副教授

100 Taipei, Taiwan 

​徐州路173F-317

+886-2-3366-8136

+886-2-3366-8144

bottom of page